日本帝国主义继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加快侵华步伐。一度被称为中国空军摇篮的笕桥航校,地处东海之滨,是日本空军袭击的一个主要目标。日机在我沿海一带活动频繁。我空军当局铁牛配资,为积极做好备战,决定航校内迁云南昆明等地,加紧飞行训练。同时另派飞行大队驻扎笕桥航校,担任警戒;并在杭州附近觅地修筑机场,以备战时我飞机临时降落加油和飞机疏散用。
经航空委员会派员勘察,选定建德县东乡下二都至宋村山一带,征用沿富春江田地1000余亩,修筑机场。论地点是山区,交通不便,虽有一条杭建公路,也只能抵达县城(指今梅城镇),到机场要摆渡过江到小里埠后,再步行若干里至机场,有时还要赤脚过几条溪滩,故对物资补给有一定困难。从水路运输,是逆水行舟,且富春江上游水急滩多,小汽轮亦不能畅通。汽油等物资从水路运到机场边乌石滩后,再雇工搬运到宋村山,储放在一个庙宇内,有一部分放在下二都附近一家大户何子房家里。
当时把这里选为场址,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有利方面:第一,利用当时恒风方向(经常东风偏北),沿江修筑机场,有利飞机起降,也便于施工;第二,场地贴近乌龙山、富春江两岸,没有汽车路直通机场,目标易于隐蔽铁牛配资,空中不易发现;第三,征用的1000多亩田地,差不多全是土方,只要取高补低,填平压实就行,省工省时,条件是得天独厚的。
展开剩余58%全部工程交由建德县政府建设科陈工程师负责,于1934年10月开工。因进度不快,笔者当时正好从空勤调地勤工作,被派驻建德负责监修,代表航空委员和县府联系,催各乡镇增派民工,加快建筑速度。前后动员了数十万民工,于1936年下半年完成全部工程。一个东西向约1500米长的机场出现在乌龙山下。
因是战时临时供飞机降落场站,场内无其他设施。航空站成立,是借用宋村山民房(傅发荣、傅发奎兄弟家)为办公室。汽油等储放在庙内,以庙作库,倒也合适。另备有按布幅宽的白布两块,各长约二丈左右,飞机降落时,在机场将白布摆成“T”字形符号,以示飞机起降方向,也就是当时的恒风方向,同时表示机场可以降落。航空站人员编制简单,有站长、事务员、司书、机械士、信号士、场兵等不到20人铁牛配资,另有一排士兵担任机场警卫。笔者当时被委任为建德航空站站长,不久奉命去河北省南宫县筹建机场,站长职务由夏振扬暂代。
机场建成后,照例要先试用。一次,笕桥派来一架“可塞”战斗机,降落机场察看场地时,附近农民得知山乡来了飞机,抱着好奇心,扶老携幼,纷纷赶来宋村山看飞机。当时的热闹情景,笔者还记忆犹新。
建德下二都飞机场,地处隐蔽,自建成至1938年初撤退,没有被敌空军发现。
作者|朱鸿道铁牛配资
发布于:北京市钱生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